服务热线:0795-3526881 登录注册
欢迎来到宜春大米长山里官网

新闻资讯

宜春大米的历史和传说

  唐元和十五年(公元820年)夏,袁州大地久旱无雨,土地干裂,河流枯竭,正在生长抽穗灌浆的禾穗更是面临着灾害。老百姓衣着褴褛,哭干了眼泪,眼睁睁地看着一年的收成马上毁于一旦,不禁朝天吶喊:“老天爷啊,您开开眼吧,快下雨吧,要不然我们老百姓怎么活命呀?”每天村野田头都可以看到老百姓三个一群,五个一堆跪拜苍天求雨的情景。

这一年初春,广东潮州刺史韩愈正好来到袁州担任刺史,韩愈,字昌黎,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,在这之前曾任刑部侍郎,因得罪了皇帝唐宪宗被贬谪潮州。韩愈在潮州大兴水利,治鳄鱼,功绩卓著,不久唐宪宗暴崩,新皇帝唐穆宗登位,大赦天下,韩愈就被量移袁州。

初来袁州之际,韩愈不计较个人得失,大兴教育办学之风,收授易重、黄颇等为学生,为宜春的科举夺取状元奠定了基础;当时袁州还有一个陋俗,就是平民百姓借了地主豪强的高利货后,就把儿女做抵押,如果到期不能还清高利货,儿女就变为地主豪强家的奴婢。韩愈上任后,设法赎出那些被沦为奴婢的男女,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,并立即下令废除了此种陋俗,不许买人为奴。万民得知,举城欢呼。但好景不长,仅过了几个月,正值夏季禾稻成熟之际又碰上大旱,望着老百姓乞求的眼光,一心为民的韩愈更是心急如焚,如果不尽快想办法灌水的话,禾稻将会干枯而死,那老百姓的日子将无法过,只有离乡背井,沿路乞讨,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岂能袖手旁观?韩愈打听到在宜春城东秀江南畔,有一个城隍庙,宏伟壮观,檐梁镌美。于是决定立即率府县两级官员前去祭拜祈雨,可是接连两天香烧三案,跪拜三遍,仍然不见老天爷下一滴雨,太阳还是火辣辣的挂在天空烤着大地,禾穗挣扎着渐渐有些枯萎。韩愈一筹莫展,双眉紧锁。这时候,宜春知县献策道:“大人,在城西南约三十公里有座仰山,雄伟峻峭,山上有个二龙神庙,相传有呼风唤雨的本领,何不妨一试?”韩愈早就听说了仰山的神威,只是事务繁多加上大旱心急一下子忘记了,现经一提醒,恍然大悟,立即下令明天一早出发。

第二天一早,太阳刚刚升起,韩愈就率领府县官员及衙役一行五十多人,抬着猪头、鸡鸭、谷酒及香火等,敲着锣鼓,放着鞭炮,从城中浩浩荡荡朝仰山出发了。本来准备了几顶桥子给七品以上的官员乘坐,但韩愈不肯坐,说步行以示拜神心诚,再说大旱灾难之年又岂敢享受,于是其他官员也不敢乘坐,只好随着韩愈一路步行而去。

大旱之年的天气干燥而窒息,没有一丝风,路旁的树叶也是焦黄焦黄静得没有一点摇拽。刚出城不到三四里的路程,队伍里的每个人就都汗流夹背了。沿途的老百姓听说韩大人率官员上仰山祈雨了,都携老扶幼地跑了出来,跪在路边挥着干瘦颤抖的双手欢送着,企盼老天爷保佑。韩愈一路上望着满脸苍桑、眼光乞求的老百姓,再看着田地干裂、禾穗枯黄的情景,顾不得天气炎热,浑身汗透了,催促着队伍加快步伐向仰山奔去。


将近中午太阳正照着头顶时,韩愈一行来到了仰山。仰山是武功山脉延伸到袁州区西南部的一条支脉,主要由集云峰、狮子峰、白云山及书堂山等构成。这里群峰叠嶂,山势峻峭,云雾飘绕,果然有仙气。主峰集云峰海拔1034米,为最高点,因长年云雾飘绕而名,仰山亦因“高耸万仞、可仰不可登”而传名。仰山神龙庙就耸立于山上濑径潭旁,一条溪水从旁穿流而过,万木欣荣。据《宜春县志》载:此庙相传建于西汉文帝时(前179一157),仰山龙王天功广博,在山为龙,出则为人。仰山古庙侧有獭迳潭,又称龙潭、灵潭、潭水泓清澄深,极冷,盛暑亦不可濯,是仰山神龙之所宅也。”韩愈上山前亦写有一篇《祈雨告仰山文》,于是在摆好了祭品,上好了香火,韩愈一行官员恭恭敬敬地跪拜在神龙庙前,一叩头二叩头三叩头,然后,韩愈拿出《祈雨告仰山文》念着:“维年月日,袁州刺史韩愈谨以少牢之奠,祭以仰山之神曰:神之所依者惟人,人之所事者惟神。今既大旱,嘉谷将尽,人将无以为命,神亦将无所降依,不敢以不告。若守有罪,宜被疾殃于其身。百姓可哀,宜蒙恩悯,以时赐雨,使获,承祭不怠,神亦永有饮食。谨告。”谁知刚一念完,突然风起云聚,电闪雷鸣,一场倾盆大雨飘泼而下,整个天空一片雨海。韩愈等官员来不及躲闪,浑身上下全淋湿了,索性冲进雨里,纵情地享受苍天的恩赐,韩愈老泪纵横,仰身张开大嘴吃着雨水,大喊道:“苍天啊,有眼啊,袁州的老百姓有救啦!”一直喊到过于激动晕倒在雨里。

这一年袁州的早稻丰收了,颗粒饱满,米饭飘香,老百姓沉浸在一片喜庆丰收的欢乐中,韩愈的脸上也露出了兴奋的笑容。秋收后,为了还愿,感谢苍天的恩赐,感谢神龙庙的神灵,韩愈又率领官员上仰山祭拜来了。秋天的仰山更是美丽,万紫千红,万里云飘,一阵秋风吹来绿海波涛。韩愈同样写有一篇《谢雨文》,在跪拜中念道:“维年月日,袁州刺史韩愈谨以少牢之奠,祭于仰山之神曰:田谷将死而神膏泽之,百姓无所告而神恤之,刺史有罪而神释之,敢不有荐也。尚飨。”还愿以后,韩愈一行下山兴高采烈,赏心悦目,一路上鸟语花香,潺潺流水,完全沉浸在仰山大自然的风光之中。走到半山腰时,只见绿树映中有一户农家,张灯结彩,人来人往,传来一阵阵欢语笑声。韩愈一行兴致正高,不妨前去看个究竟,原来这家农户的小儿正在举办着婚事。老农老妇、新郎新娘及众人猛见韩愈一行驾临,兴奋万分,赶忙跪拜迎接。

韩愈立即一一扶起,并拱手而贺:“恭喜!恭喜!”

老农欢喜说:“韩大人,今年丰收了,正好赶上个吉年良日把孩儿的婚事办了。这还要感谢韩大人为咱老百姓祈雨啊!”众乡亲一起附和道:“是呀,是呀,韩大人真是咱们老百姓的救命恩人!”

韩愈连忙作揖道:“不敢当,不敢当,完全是老天爷有眼,老百姓有福啊!”

说着,说着,酒席摆了上来,老农请韩愈坐上,并盛了一碗又白又香的大米饭端了上来,又用手招呼招呼了乡亲们说:“各位乡亲,为了庆祝丰收和举办喜事,我们家一直舍不得吃今年的新米饭,就是准备留着今天,下面就请韩大人为咱们开新好不好啊!”

“好!好!好......!”乡亲们欢呼着。

韩愈在大家的欢喜中吃了一大口白米饭,真是清脆可口,香溢满嘴。

老乡接着说:“韩大人,其实在您没来之前,我和乡亲们就合计着,今年的大米可不一样,可能神水的作用,颗粒饱满,晶亮透明,可口飘香。为了感谢您的救命之恩,把这大米叫着昌黎米。”

韩愈一听,赶忙挥手道:“使不得,使不得,本官岂敢贪天功为己有。要不这样,本官以前写有一句诗曰‘莫以宜春远,江山多胜游!’我看就叫宜春大米吧!”

乡亲们一阵欢腾,宜春大米就这样渐渐传开了,一直流传至今。


夏皇后乳名夏云姑,出生于宜春温汤夏家村,南宋人。据《宋史•卷二百四十三》记载:成恭夏皇后,袁州宜春人。其出生时有异光穿室,父协奇之,及长,以姿纳宫中。

相传,云姑16岁那年,宫里负责选秀的张公公路过明月山,一路留恋飞瀑奇山,信马由缰,不觉来到夏家坊村前石拱桥(现为跪马桥),马突然长跪不起,公公疑惑道:“莫非此处有皇娘?”马“唿”地站了起来,对着桥旁稻田仰天长嘶三声,公公定睛一看,发现一位纯真美丽的少女在溪边稻田放鸭,正是云姑。

时值黄昏,云姑热情地将公公延至家中用餐,片刻端上热气腾腾的一碗米饭,公公吃后暗暗称奇:此米颗粒修长,晶莹剔透,兼奇香沁骨。我出身皇宫,却未曾尝过如此好米!

“此米为当年韩愈韩大人祈雨所得,名为昌黎谷。” 云姑似乎看透了公公的疑惑,大方地解释道。公公大慰:此女天生丽质,善良贤淑,聪慧大方,如能母仪天下,岂非我大宋之福?

于是,夏云姑因一碗米饭被选入宫。后以贤德立为皇后,其夫赵昚也被后世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。

宜春大米,又叫状元米,这主要和宜春的两名状元卢肇与易重有关,话还得从唐代说起。

唐元和十五年(公元820年)初春,韩愈来到袁州任刺史。韩愈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,又曾在朝廷任刑部侍郎,声名远播,因此宜春的学子都投奔其门下,易重就是其中的一个。韩愈不仅学识渊博,而且人品极佳,在位期间急老百姓之所急,在兴办教育、解放家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,尤其夏季大旱,韩愈亲赴仰山祈雨,喜获丰收,并将此次种植的稻米命名为“宜春大米”。这一切,作为韩愈的学生易重都亲身耳闻目睹,深受感动。

易重的家乡就在仰山的周围温汤九联坊,这里山清水秀,气候温和,一条溪水涓涓细流。据说村子周围有九座山峰,九条山脊,整个村子好像座落在九朵莲花之中,犹如九匹骏马奔向村内,故有“九朵莲花”“九马归漕”的风水宝地之说。易重从小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,他聪明伶俐,吃苦耐劳,勤奋好读,在劳动种地的同时常常挑灯夜读。

韩愈仰山祈雨这年,易重家乡也逢大旱,后来祈雨成功喜获丰收,他欣喜若狂,为老师的善举而欢呼,为老师的品德而感动。随着宜春大米的流行,同时为了纪念老师的丰功伟绩,学习老师的高尚品格,易重在读书期间有意专门种宜春大米。他常常把大米捎给同城学子卢肇、黄颇等人共享。

传说卢肇在鸭婆洲读书时还一度在洲上种了一块宜春稻谷,稻香洲上。因此,当卢肇和易重考上状元后,鸭婆洲称为状元洲,宜春大米也称为状元米了。

宜春大米的历史文化传说还不仅于此,其农耕文化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,并早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证明。樟树三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打磨的石铲、石斧等农业劳作工具,其中樊城堆遗址是中国农耕文化两大支的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,吴城文化遗址是吴文化的发源地;靖安东周古墓葬中出土了中国最早、密度最高的织绵及服饰,学界认为其足可改写中国纺织织造史。此外,发生在宜春大地上的农耕文化还有:东晋后期万载、袁州等丘陵区苎麻种植、绩纱与织布习俗;建于南唐保大二年的袁州谯楼,仰山梯田,明末奉新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,还有谷酒、红薯酒制造技艺,袁州皮蛋制作技艺等大量的农业农耕技艺。

为了加大农耕文化宣传展示力度,宜春创办了“农耕文化节”,定期举办农耕文化方面的比赛,让大家积极参与宜春农耕文化的活动,使宜春农耕文化深入人心。同时组织编写农耕文化乡土教材,积极开展农耕文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,使宜春的农耕文化永远传承。











网站地图 | 关于我们 | 本站已支持 IPv6 访问

版权所有:江西珍硒深山米业有限公司

宜春大米长山里 © 2024 粤ICP备17059979号-3 

{include file=right.html}